工业4.0把制造变成了物流
2016/10/18 6:28:37
(2016年10月)制造业依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占全球制造业GDP60%的美国、中国、日本、德国、韩国和印度六国,更是在制造业上争夺激烈。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产能增加但全球消费市场有限,各国为了保持国家的长期竞争力,纷纷出台各种引领制造业升级的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
美国先后提出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美国先进制造业的领先地位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政策,利用机器人、自动化和3D打印等新兴产业构成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这也是美国建国后的第五个国家战略,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德国则针对美国和中国制造业的步步紧逼,提出了《高新技术战略2020》和《把握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实施工业4.0的建议》,认为将物联网和服务引入制造业的趋势将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明确把工业4.0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通过西门子、宝马等大公司形成标准而推广到国内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以提高德国在生产和研发上的国际优势。
当然日本、韩国、英国、印度等国也纷纷根据自身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先进制造发展战略。
中国在2013年短暂地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后迅速被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冲击而在2014年让出了这一位置。在实体经济遭遇下滑、制造企业大量倒闭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也开始在制造业产业政策上发力,于2015年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通过三步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实现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的远期目标。
《中国制造2025》发布之后,许多人将之解读为中国版的工业4.0,一方面是由于德国政府主动邀请中国加入工业4.0体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两国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上有许多重合之处。
工业4.0随之在中国升温,但基本上还是定位在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和智能服务四个领域的纵向集成、横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等制造领域上。
几年来,从西门子、博世、宝马、空客到弗劳恩霍夫协会斯图加特研究所、德国工业科学联盟,笔者多次到德国工业4.0的发起企业和标准制定部门参观访问,从中发现,工业4.0中真正行之有效的革命并不是表现在制造环节的提升上,而在于全制造过程中各个物流环节的创新。
工业4.0是以赛博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CPS)来打通整个制造的数据环节,通过完善供应链条的待加工件(包括产品、零部件及原材料),实现与设备、相关人的实时互联。其在改型改性的加工或包装的技术、设备和工艺上并未有创新或本质的改变,生产管理中的生产计划、实时调度、质量控制、设备运维和故障诊断也未因赛博物理系统CPS而有节点上的创新突破。因而,工业4.0并不比其他的生产管理模式(如福特的反U型生产线、大野耐一的JIT、沃马克的精益生产)更为有效,也不一定比企业资源规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并行工程、虚拟制造等软硬件系统在制造环节的效率提升上更为创新。
但是,工业4.0却在全供应链的各个物流环节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效率提升。其利用赛博物理系统CPS为核心,将原材料、零部件或最终产品赋予关联的数据属性,通过自组织的智能规划,主动寻找同样赋予关联数据属性的移动载体、分拣设备、加工设备等加工或包装载体、各环节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或机器人,并可以通过自组织的协同、协调能力,有效准时地完成需要的处理任务。简单地说,就是零部件可以自己找车、找设备、找工人进行符合最优规划的加工,或者原材料、产品可以自己找车、找库、找人进行符合最优规划的采购、库存、包装和交付。
赛博物理系统CPS是工业4.0的核心,它包含了计算、网络和物理实体,通过计算、通讯和控制技术的协同和融合,实现了人机交互和物理进程交互。
事实上,由于赛博物理系统CPS的存在,可以使得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物流律师网—律师法律网|上海物流律师网|上海物流纠纷|上海货运纠纷|上海货运律师|上海货代律师|运输合同|海事海商|上海海事律师|上海海商律师|上海交通事故律师|物流法规|无单放货|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海上货运代理合同|租船合同|logistics law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