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服务经营人主体地位的认定
2011/3/24 11:30:01
【案情】
原告: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被告: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
原告诉称,原告承包了沙特阿拉伯AL JOUF 5000T/D水泥工程项目。2007年7月,原告与被告签订出口发运合同,委托被告运输该工程项目所有需要运输的货物,被告提供多式联运服务将货物从上海、天津或连云港运至沙特阿拉伯AL-TRAIF地区的项目现场。2008年6月,该合同项下第19船货物出运。被告将货物从上海港运至达曼港,又委托AM重件运输和工程有限公司通过公路运输将货物运至项目现场。收货人在收货时发现部分货物丢失、损坏,其中货物短少损失87,937美元,货损损失18,015.01美元,共计105,952.01美元。原告为此支付了检验费3,895.72美元。原告认为被告作为承运人,负有妥善保管、照料和交付承运货物的义务,应对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灭失和损坏承担赔偿责任。故请求判令被告赔偿原告货物损失105,952.01美元、检验费3,895.72美元及利息损失(按中国人民银行美元活期存款利率从起诉之日起计算至判决生效之日止),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被告辩称,原告未持有正本提单,涉案货物风险已转移,原告不是适格的诉讼主体;被告是涉案运输的货运代理人,不是承运人,与原告不存在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关系;现有证据不能证明原告的损失真实存在;原告以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为由起诉,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据此,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审理认为,出口发运合同中关于被告义务的约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规定的多式联运经营人的法律特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102条和第104条的规定,多式联运合同是指多式联运经营人以两种以上的不同运输方式,其中一种是海上运输方式,负责将货物从接收地运至目的地交付收货人,并收取全程运费的合同。多式联运经营人负责履行或者组织履行多式联运合同,并对全程运输负责。本案被告组织了从中国港口至沙特阿拉伯项目现场的全程运输,虽未实际从事海运运输和国外陆运运输,但其委托各区段的实际承运人运输货物,并向原告收取海运段和国外陆运段的运输费用,应当认定为涉案运输的多式联运经营人。货物在其责任期间内发生丢失、灭失、损坏,被告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关于被告抗辩其工作中包括报关报检、订舱等货运代理事项,系被告履行出口发运合同的义务之一,不影响合同目的和合同性质的认定,对被告的抗辩不予采纳。据此,判决被告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赔偿原告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货款损失54,127.18美元及相应的利息损失。
【评析】
本案的主要争议集中在:1、被告法律地位的认定;2、原告对涉案货损是否享有诉权;3、涉案纠纷应当适用《海商法》还是《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
一、关于被告法律地位的认定
由于原、被告间的权利义务和本案诉讼时效之争均归结为被告法律地位的认定,故被告的法律地位成为本案的审理核心。关于物流企业的“身份”,当前并没有直接的法律规定,在《合同法》中的有名合同也没有“物流服务合同”或相类似的合同的规定。从一个角度说,《合同法》中关于有名合同的规定,反映了立法者对于市场现状的认识,体现的是“物流服务合同”还没有被接纳为一种具有特质的普遍交易方式,而另一个角度说,合同法在坚持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从来没有否定无名合同。审理过程中难免面临难题,如果选择“物流服务合同”独立成立,物流企业独立承担合同全部权利与义务,则架空了市场准入制度,一切承运、仓储人资质问题均被回避;如果选择“物流服务合同”不能独立成立,则又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愿,有阻碍缔约自由之嫌。
当前的一般选择是,依据物流合同内容个案确定,即:第一,物流服务经营人本人或者委托他人以本人名义与托运人订立物流合同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物流律师网—律师法律网|上海物流律师网|上海物流纠纷|上海货运纠纷|上海货运律师|上海货代律师|运输合同|海事海商|上海海事律师|上海海商律师|上海交通事故律师|物流法规|无单放货|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海上货运代理合同|租船合同|logistics law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