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解读《国内贸易流通标准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2017/1/11 0:13:16
《规划》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促进流通标准化”的总体要求,对于提高流通标准化水平,推动流通业转型升级、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改善市场秩序,促进内贸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12月22日,商务部、国家标准委印发了《国内贸易流通标准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商务部流通发展司负责人就《规划》进行了解读。
一、关于《规划》编制的背景
“十二五”时期,在有关部门和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标准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流通标准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15年底,共有流通标准1301项,其中基础标准和管理标准比例超过50%。物流标准化、农产品流通标准化等试点示范成效显著,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物流标准化试点企业平均物流作业效率提高两倍以上,货运量提高近80%,物流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下降2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流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标准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标准服务流通转型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但仍存在标准有效供给不足、标准应用实施机制不健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促进流通标准化”的战略部署,提高流通标准化水平,推动流通业转型升级、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改善市场秩序,促进内贸流通供给侧结构改革,商务部会同国家标准委联合编制了《规划》。
二、关于新常态下加强流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提升内贸流通的质量和水平,离不开标准等技术基础的支撑。
首先,标准化是推进内贸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流通领域服务水平和质量,事关民生福祉改善,事关消费持续增长,事关经济提质增效,以先进标准引领流通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是改善民生的内在需要,扩大内需的技术基础。《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流通环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以贯标准等为主题,开展零售业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推动城市分拨中心、共同配送中心等设施标准化建设,推进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家政服务点、
再生资源回收点等社区商业设施建设等。完成这些目标任务,有的标准是树标杆,起到引领作用,有的标准是划底线,起到兜底作用。
其次,标准化是落实发展新理念的需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引。协调发展,需要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商贸物流、农产品流通标准制修订,发挥流通标准化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润滑剂”作用。绿色发展,需要引导流通企业贯彻绿色流通标准,推动完善绿色商品认证制度和标准体系,发挥流通标准化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红绿灯”作用。共享发展,需要完善商务诚信、重要产品追溯、居民服务等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化在增加优质服务供给、保障消费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均衡器”作用。可以说,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标准化在内贸流通工作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日益凸显。
再次,标准化是实现流通现代化的需要。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流通信息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标准化是推动我国流通业信息化、集约化发展的有效保障。信息化使传统交易方式向多对多、虚拟化的交易方式转变,如果商品、服务和流程没有严格、统一、透明的标准,供需双方在不见面的情况下,交易活动就很难顺利进行。而集约化使得跨地区、跨行业的经济活动连成一体,进一步打通了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物流律师网—律师法律网|上海物流律师网|上海物流纠纷|上海货运纠纷|上海货运律师|上海货代律师|运输合同|海事海商|上海海事律师|上海海商律师|上海交通事故律师|物流法规|无单放货|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海上货运代理合同|租船合同|logistics law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