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回到互联网热潮开始的时刻。20世纪90年代末,IBM在电视上做广告推广e-Business(电子商务)这个词,画面很容易懂,但实际上谁也没真正懂,包括IBM自己。当时大概只有贝索斯等少数人看到了通过网络卖书、卖货的e-Commerce(也译为电子商务)。同时,不是看到未来的每个人都能将之实现,同样在网上做商品售卖的中国电商公司8848就未能持续发展下来,消失在互联网的记忆中。
拿互联网产业发展之初的热潮跟现在对比,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类似之处。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爱钻研技术的群体,技术极客是技术进步的核心推动力,但通常只有到了普通人也可用、能和各个领域结合起来时,技术才会真正带来巨大的变革。在1994年那个时间点,网络本身已经发展多年,伯纳斯·李也已经发明了“万维网”(WWW),普通人可以使用的网页浏览器也已经出现,在各种条件具备后,互联网商业化开启了迄今已近25年的超级大浪潮。类比而言,当下的区块链技术中的“万维网”和“网页浏览器”可能都尚未被发明出来,还有一个个难题等着钻研技术的群体去解决。
在已经了解或略微了解区块链技术的人群中,它的“去中心化”等概念是屡屡引发争论和广泛联想的话题。如果是纯粹的技术性讨论,就每个根本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自有其意义。但是,这些争论可能又是无意义的。去中心化、匿名性只是中本聪创建比特币和比特币区块链时的一种选择,这虽然迄今被证明是可行的,但它只是一种达成目标的手段而已,而技术手段会高速迭代。比如说,我们今天能够说清楚互联网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的吗?
互联网浪潮早期的历程告诉我们,将技术投入实用的变革最终是由实干者做出来的。以互联网对新闻资讯的变革为例,当时有很多关于互联网传媒的深刻探讨,但真正带来变化的是新浪陈彤简单的四个字“海量快速”,以及写字楼里像南方工厂女工一样工作的互联网门户编辑。类似的,今天在各个领域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人现在看起来可能不靠谱、不前沿、不高端,他们其中很多会失败,但未来却必定是这群人创造出来的。
对一项充满前景的技术,还可能引发一种声音是追溯上下数千年、宣称其是百年难遇的革命,区块链正引发这样的讨论。某种程度上说,这跟去年人工智能引发很多机器会不会取代人、机器会不会像人一样思考的讨论类似。对那些讨论,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在《智能时代》中说得很直接:“机器要像人一样思考,才能获得智能,是门外汉对人工智能的想象。”在当下,那些认为区块链将颠覆信任、颠覆货币、颠覆一切的观点,恐怕也都是来自吴军口中的“门外汉”。
我们可以说得委婉些,这些讨论可能是有趣的讨论,却是无用的。互联网热潮初期也有很多这样的热烈讨论,它们有其观念价值、无实用价值。但很遗憾的是,它们很难给世界带来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那些讨论留下的痕迹。
特别地,现在回顾看,在互联网浪潮的很多节点上,当时特别有说服力、特别逻辑自洽、特别有魅力的观点,事后回首看似乎需要进行大调整,翻转的几率极高。对于区块链的可能性,我们也会听到很多非常多宏大词汇比如“信任”“共识”“命运”。就我个人而言,我反而希望自己能开放心态,多听到些不那么有魅力的观点。通常来说,那些不那么有魅力但事后被证明是对的观点,多是由实干者中侥幸成功的少数人闯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
每一波大浪潮中,必然有批评的人、观望的人、投机的人、设置障碍的人、指指点点的人,同样地回到互联网热潮初期看,这些人的观点、做法都不重要。如果我们想了解“区块链有什么用”,那么实干者现在的探索可能最值得关注,他们会在未来某一天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