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一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现代供应链既是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又是提升整个经济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中,降成本既要着眼于要素、制度成本,更要降低整个社会的供应链成本。
近些年来,在供应链方面进行变革的电商开始兴起,供应链是电商逐步打败实体店的关键因素。电商刺激产生了多家快递公司,并且正日益促进制造企业、电商、物流、采购、快递等业态融合交织,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因此人们感觉中国供应链已经全球第一。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觉,中国只是快递行业效率比较高,但供应链领域依然非常落后。6月份公布的Gartner供应链全球25强名单显示,唯一的中国企业是排在第24位的联想。
供应链落后是中国商品价格过高的原因之一,这是被消费者长期诟病的问题:一个产能过剩的制造业大国却要忍受过高价格的商品,很多商品甚至比出口到美国的都贵。再比如在制造业领域,很大一部分企业只是代工,上游采购在海外,下游销售在海外,中国企业从供应链中的获益相对微小,并且随时可能被取代。因此,供应链的短板阻碍了中国商业与制造业的效率提高,也让成本居高不下。
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这是继2016年11月商务部等10部门印发《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消费促进、流通现代化、智慧供应链”三大行动之后;2017年8月商务部和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十七个重点城市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之后,国家对供应链发展推出的第三次重大政策。《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我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
供应链改革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从近些年Gartner供应链25强可以看出一个突出的变化:供应链已发展到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以及运用云计算、机器学习的智慧供应链新阶段。中国原本落后的供应链如果不能尽快改善并跟上新的发展趋势,必将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整体效率提升的一个最大绊脚石。
推进供应链创新发展,有利于加速产业融合、深化社会分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有利于建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有利于建立覆盖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各环节的绿色产业体系。《意见》认为,供应链通过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促进产业跨界和协同发展,有利于加强从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的有效对接,降低企业经营和交易成本,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和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比如《意见》中提出的六大任务之首,就是改变农业供应链问题,中国农产品从田间到饭桌供应链过长也过于原始,依然是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与流通方式,缺乏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意见要求“创新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而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等。供应链创新还要促进制造协同化、服务化、智能化,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批发、分销、零售、物流之间的资源整合、供应链协同。阿里等电商企业已经提出并开创了新零售、新物流,并正准备延展到新制造的供应链服务。
构建全球供应链,建立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中国未来重大的任务。早在2012年美国就发布《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将供应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德英法日等均有自己的供应链战略。供应链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供应链安全也关系着国家安全。十九大报告要求“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搭建全球供应链网络,参与海外合作、建设海外服务网络、物流配送中心、海外仓等供应链配套是中国成为贸易强国的基础,因此,中国也有必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地,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全球贸易新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