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面临着物流成本高、流通效率低的瓶颈制约,加快现代物流发展,是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
就当前情况看,现代物流发展有助于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增加宏观经济效益。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核算,近几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一直维持在18%左右,该指标比美日等发达国家高出一倍以上。考虑到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剔除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较为合理的物流费用率应在13%左右。即便与此相比,我国经济运行也承担了约占GDP5个百分点的超额物流成本费用。因此,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空间巨大。以2011年统计数据测算,如果我国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降低1个百分点,则可增加经济效益约4700亿元;如果降至13%这个较为合理的水平,则可节约物流成本2万多亿元。
从长远来看,现代物流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周转效率,降低企业库存成本、资金使用成本和社会资金投放压力,还有利于促进生产方式由低效的粗放式向高效的“准时制”、“精细化”变革,促进消费模式从原来单纯追求温饱型或数量型,向追求消费价值多元化、个性化转变升级。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将促使生产效率、流通效率和消费效率的联动提高。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物流专业化、社会化进程在结构调整中明显加快。但也要看到当前,物流业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如专业化程度较低、一体化运作进程缓慢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不匹配:
一是物流基础设施与现代物流发展不匹配。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物流业发展需求。比如,高速公路的使用成本偏高,不仅增加了社会物流成本,还导致违规超载、绕道而行等现象时有发生,物流效率降低。又如,城市周边仓库、货场供给不足,导致租金不断提高,增加了物流成本,仓储成本占整个物流成本达到35%左右;再如,信息系统不完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信息共享机制匮乏,导致物流车辆空驶率高,物流资源非优化配置现象普遍。
基础设施之间的衔接较差。一方面,多式联运发展缓慢。由于条块分割的体制没有根本打破,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等部门相互独立,部际协调成本高、多式联运发展缓慢。有资料显示,海铁联运比例国际上通常在20%左右,美国为40%,印度为25%,而我国仅为2%。另一方面,物流园区等与物流基础设施之间的衔接不足,不利于物流一体化运作,也不利于发挥园区物流集聚功能和物流组织功能。
二是社会管理模式与物流发展不匹配。城市管理与物流发展不协调。“物流围城”现象和“最后1公里”问题突出。在城市规划方面,物流运行规范和标准化建设滞后,导致物流不畅。城市物流规划与城外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衔接,进城的货物需要在多个批发市场中转、物流环节被人为地加长。在城市物流管理方面,通常采取事后围追堵截的方式。调研发现,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配送车辆不能合法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随时面临违规罚款的风险,名目繁多的罚款已成为加大物流费用的主要推手。
三是税收征管模式与物流发展不匹配。营业税税制与一体化的现代物流运行模式不适应。现代物流强调运输、配送、仓储、流通加工等环节一体化运作,客观上需要统一纳税、一站式服务。但从现行的营业税政策来看,运输环节按照交通运输业征税标准执行3%税率,仓储和其他环节按照服务业标准执行5%税率。各环节分开独立核算,执行不同的抵扣政策,且分包一次就要开一次票、纳一次税,物流业的一体化运作受到阻碍。营业税改增值税又出现不可抵扣问题,导致物流业实际税负增加。
四是企业竞争理念与物流发展不匹配。一些企业认为降低物流成本就是要降低物流服务价格,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链物流效率低、物流成本高。从供应链的思想来看,物流连接着生产和消费,客观上是产业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伴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产业间利润平均化已成必然趋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亟须转变竞争理念,以物流为节点,结成供应链,共同实现产业链价值提升和利润合理分享。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缺乏互利共赢、长期合作的契约精神,物流需求商对物流企业压价剥利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低价格—低质量—更低价格—更差服务”的恶性循环,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同时大幅提高了以搜寻成本为核心的交易成本,进而推高物流成本。
一些专业化分工理念缺乏,错误认为降低物流成本就是要自办物流,最终导致社会物流低水平重复投资。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和传统“自我为主”观念的影响,我国工商企业普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加之由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缺乏导致的物流供需矛盾突出,很多企业在物流管理和运作上自成体系、自我服务。短期来看,自办物流固然有助于提高本企业对物流配送的掌控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但其负面效应也显而易见。一方面,将削弱企业在主业上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自办物流由于专业化水平较低,不能有效满足社会物流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物流能力过剩和闲置,最终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沉重负担。将这种现象放大分析,假如所有工商企业都选择自办物流,由于物流资源使用效率较低,社会物流成本不仅不会下降,还会成倍增大。
当前,这四个“不匹配”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我们要充分发挥物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按照物流业的产业特点和物流企业一体化、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切实打破上述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而在具体政策层面上,则要立足于物流运行一体化建设,宏观方面要突破来自部门分割和地区分割的体制制约,微观方面则要引导企业强化供应链模式应用,促使竞争理念由“单纯的竞争”向基于供应链的“竞争+合作”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