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拿什么拯救中国供应链?

[日期:2010-05-26] 来源:  作者:杨达卿 [字体: ]

    在全球制造业大国的盛名之下,今日中国供应链却越来越深地被外企掌控!

    在外贸供应链上,我国每年2万多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中,80%的订单是FOB条款,服务贸易逆差严重(仅对美国的服务贸易逆差约一年98亿美元),远洋海运和航空物流等被外企垄断或主导。在内贸供应链上,目前,国内60%的本土大型零售企业被外资购并,供应链主渠道基本为外资零售巨头操控,大中城市60%以上的民生用品订单被外资掌握。看似风光的制造业大国,却在沦为供应链小国。

    被操控的供应链

    在洋流通与供应链包围下,中国制造正被绑架到外企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中。

    ●谁主供应链?

    截至2009年12月10日,广东地区食用油一线品牌涨价平均为10%,其洋品牌胡姬花从70多元涨到96.8元,创下30%的最高涨幅。食用油价高烧,情形与2008年春节前何其相似!

    2008年春节前,为抑制通货膨胀,国家有关部门发文指出,食用油价涨幅不准超过5%。但这很快成为一纸空文。因为中国食用油70%的批发权掌控在外企手中。仅ADM等四大国际粮商掌控中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和85%的产能。

    “连中国最大黄生油供应商鲁花的总代理权都在外企。他们控制渠道了,不让涨价,就断供。”他们先给深圳地区断供,到2008年春节,整个珠三角都闹食用油荒。油荒迅速蔓延全国各大城市,很多市民排队购油,油价倍增,虽国家调用战略储备油应对,也无济于事。从2007年到今天,我国食用油已涨了50-70%。

    食用油涨价问题还没解决,在2008年7月中国通货膨胀正严峻的时候,宝洁在上海宣布其产品涨价7至16%,创其近年涨价之最。同日,联合利华也叫涨,最高涨幅为20%。两大日化巨头涨价意味什么?今天走进中国超市,能叫出品牌的日化用品等几乎都属二巨头。宝洁有玉兰油、伊卡璐、潘婷、飘柔、海飞丝、沙宣、舒肤佳、吉列、护舒宝、佳洁士、帮宝适、汰渍……联合利华有中华牙膏、凡士林、夏士莲、力士、清扬、奥妙、立顿、绿茶、和路雪、茉莉花茶……

    而国人多争议洋陡涨的物价,浑然不知背后流通企业的操手及其供应链利器——让洋品牌在华攻城略地;让中国品牌的订单权和定价权被控制,让不知名的中国制造企业沦为洋品牌的打工者。凭借渠道利器,沃尔玛(美)、麦德龙(德)、家乐福(法)、家得宝(美)、百安居(英)、百思买(美)、永旺(日)、欧尚(法)等洋零售巨头与洋品牌在中国在中国内贸市场发展势如破竹。

    外贸供应链同样。截至2008年,中国近200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但大部分产品的定价权不在我们。我国80%的出口订单属FOB条款,被控制在外资手里。众多中国制造商被这外资链条所牵,像被蒙眼的黄牛,围着微薄利润辛勤拉磨,却任由宰割。当2007年8月,全球最大的玩具企业美泰集团,因调整玩具标准而取消广东利达玩具厂订单时,小有名气的利达一夜间倒闭,公司副董事长自杀身亡。真正的屠刀是背后供应链,订单是刀锋。

    为什么一些企业还不断上洋品牌的供应链之套?谁蒙了利达们的双眼?

    是我们生产为纲的产业战略!是我们重生产轻流通的产业意识!谢秉臻说,“目前,国内机构、院校和企业等对流通和物流的认识研究多停留在短缺经济时期。1997年以前,我国是短缺经济时期,商品短缺,供不应求,是卖方市场。这时期一个产品生产环节占整个产品价值链的80%,服务贸易环节仅占20%。国家以产为纲,企业以产为王。但1997年以后,我国进入过剩经济时期,商品充裕,供大于求,是买方市场。生产只占一个产品价值链的20%,逾60%的是批发、物流、包装、零售等服务贸易。在买方市场下,企业以现代流通为王,国家以供应链为强。”

    过剩时期的鲁花们虽是产业头羊,但供应链被驾驭。外资是如何控制的?

    在中国零售市场,外企不过占5%左右,中国企业占95%。怎么还能被控制?这是场蚂蚁和大象的战斗,而一万只蚂蚁还是蚂蚁。在中国2006年加入WTO前,零售外企在华只有零售权,没有批发权,只能靠增加门店创营收。但在中国正式入关后,外资零售在华享有批发权,开始谋取总代理权,争夺订单权。谢秉臻道出外企的三步棋:

    “首先,他们向中国优质厂家(制造商)亮出自家优势:一,在订单数量和批次上,外资零售网遍布全球,每年数万亿营业额。全球统一采购,动辄是十万、百万元的订单,能给厂商带来丰厚利润和品牌效应。而本土零售企业订单一般仅数千元,多则万元;各门店多分散采购,订单数量和批次都差很远。二,在信用和资金结算上,外资巨头信用等级高,能保证60天结算现金。而中国零售超市一般要拖欠厂商货款60天到120天。比较之下,产品全国总代理权能不给外资巨头?”

    “其次,在拿下产品的全国总代理权后,洋巨头开始找中国零售企业并说,为讲信用,他要60天给厂家结算,所以中国零售要提前15天给他结算。而中国零售企业一般在60天到120天结算。提前15天就可能资金链断裂。如果想不这样,就别卖这档商品了。外企最终迫使本土零售企业在许多畅销、品牌产品上断档。当一个超市10%至15%的商品断档,竞争力基本被挤兑掉了。发展困窘的零售民企只好变卖,目前60%的本土大型零售被外资收编。”

    “再则,国际巨头真正的武器是用类金融工具掌握和操纵批发权代理权,实现沉淀资金,并对沉淀资金理财营收。例如某外资零售巨头在全球4000多家店,在2008年有4600多亿美元营业额,但其零售总营业额不过1000亿多美元,其他3600多亿美元从哪创收?从采购批发业务!他在华表面零售营业额400多亿,而后面的采购批发营业额估计超过5000至10000亿元。”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

    当一个企业的主渠道被控制,全部生产只能服从链主的标准和要求(满足链主利益最大化)。一旦不能满足链主的苛求就被抛弃;当一个国家的流通渠道被控制,则一国家经济安全和独立发展就无从谈起。这就是南美洲、东南亚等后发国家,难以像美日欧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美日欧强国对后发国家更可怕的控制并非金融控制,而是对渠道的控制。变化已有十多年了,但上到有关部门,下到学界都还没觉醒。”

    在外贸供应链上,因中国出口订单80%为FOB条款,海运基本有外资贸易商指定,由此使的外资海运在中国一些省区的海运份额一度占70%至90%。洋班轮从1997年到2009年屡出霸王条款,赤裸裸乱收始发地收货费、码头作业费、铅封费等13种不合理费用(2007年码头作业费一度涨幅达340%),每年使中国货主损失500至600亿元。

    渠道和物流被外资控制,中国供应商屡遭挤兑。如我国汽车出口的海运长期依赖日、韩海运企业,但中国汽车制造商恰又是日、韩企业在亚洲的竞争对手。因此,在中国出口南美等国的汽车海运,常遭日韩海运企业恶意毁约,或擅涨运费。中国汽车制造商每年因此出口减少15%至20%,但却敢怒不敢言。

    “西方经济学已告诉我们‘渠道为王,订单为王’。只是我们没深刻理解这两句话。世界已进入到供应链时代。2009年福布斯前十强除了第九位的中石油还有庞大的工厂外,其他企业都没工厂了,而是一个供应链整合公司。这些供应链企业,让后发国家企业代工,不用养员工。一个代工厂要付出整个产品价值链上80%以上的能源、人工、污染等成本,却只收获10%的利润,甚至更低。而一个供应链整合企业虽然只付出10%的成本做品牌,研发和资源控制等,却收获着近80%的利润。”

    未来世界的竞争,第一是供应链的竞争,第二是资源的竞争,第三是科技的竞争,第四是生产的竞争。供应链是掌握一切的源头,谁掌握供应链,谁就是老大。”(节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