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里,冷链很「热」,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物流项目之一。
但冷链又很「冷」,缺少大批量的融资,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甚至没有成长中的大型冷链企业。
未来冷链究竟如何发展,有三个绕不开的问题:冷链企业有没有走出区域性的可能?如果不能,是因为什么?行业标准化如何实现?除了政策引导,冷链企业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2018年2月8日,「运联下午茶」之「冷链沙龙」在北京举行。本次沙龙活动以「冷链的4.0时代」为讨论主题,嘉和一品、京东冷链、太古冷链、中冷速运、快行线、内贸院冷链总部、松下冷机、小码大众、启达乔泰冷链等数家企业参与。
他们讨论了哪些问题?关于冷链发展现状提出的几个问题,又给出了怎样的回答?
冷链行业为什么没有大企业?
中冷物流副总经理李成立指出,中国90%的冷链企业是区域性的,或者是单一功能,这两个特质制约了中国的冷链行业没有出现大企业。
冷链行业为什么没有大企业,其中的原因很复杂:
1)中国的冷链物流企业大部分都是运输为主,但世界前五大冷链公司无一例外全部是以仓储为主,它们的运输业务大多外包,尤其是美国的企业。而且,中国的冷链行业尚未有统一的冷库建设和经营标准。
2)服务升级也制约着冷链企业的成长,嘉和一品陈祎认为,站在品牌方的角度,更希望看到冷链企业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也只有这样,品牌方才会为此买单。
3)冷链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需要足够的资本作为支撑。启达乔泰冷链咨询陶倩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启达乔泰所做的冷链咨询项目里,冷库的每平米造价是5000~6000元。」由此可以想象做冷链,投入是很大的。
4)由于农产品货源的不均衡,冷链产品的全国范围运输成本大。冷链产品和普货相比,回程的货更不好找,而消费者和品牌方即使可以为单程付费,却不会为回程买单。
那么,中国会不会出现全国型的冷链企业?
内贸院叶新睦做了一个假设:现在比较大的冷链企业,大多是地方型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合作可能会是一种方式。借助铁路做链接也会是一种很好的渠道,成本会更低。也可能是大平台型企业来融合地方企业,最终能不能形成,现在还不能定论。
冷链行业标准化如何做?
行业走向合规化,甚至说走到成本控制、效率提升、服务品质的最优化,目前急需解决的就是行业标准化问题。
1)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小、散、乱」等公路普货运输的特点同样存在于冷链行业。李成立认为,冷链本身就是一个很不标准的市场,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叶新睦认为,这是因为行业缺乏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建设,所以未来国家需要设立「门槛」,一个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进入的门槛。如果你达不到国家硬性「门槛」要求,你就没有资格从事这个行业。
李成立补充道,这种状态过去几年间已经逐渐开始改变。京东、顺丰等企业进入冷链行业后,把这个行业搅动了起来,资本和产业都开始看好。但冷链还没有外界想象中的那么热、那么大,只不过每年都还保持着一个高速增长。
2)标准化应该从上游开始。京东物流冷链配送负责人夏萌认为,生鲜的各种问题不是出在物流环节,而是在上游。
从目前的国情来看,无论是供应商还是贸易商,它们的产品是否标准化,对冷链的仓储、��输、配送等等环节的效率、破损率、丢失率等方面,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第一产业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以及第二产业的食品加工业标准化体系,都不够完善。而物流属于第三产业,当今物流业的发展速度要远远快于第一、第二产业,所以导致我们不得不「迁就」上游,去调整我们自己的方式。
冷链物流企业能够控制的仓储、配送、车辆设备、系统等所有工具的改造,都要依托于上游的产品来进行调整,所以标准化才成为了最大的问题。
3)标准设置难统一。李成立举了一个例子,假如国家出台了一个标准要求冷冻的温度是-18℃,那么,执行时可能只有「北上广」等大城市能够满足操作条件,而其他的二三线城市无法满足,就变成了违规操作。
所以,制定冷链行业标准就意味着要兼顾众多的「不可能」。另外,兼顾的过程中还不能降低标准,降低了有可能食品安全就没法保证了。
政策引导外,冷链企业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针对这个问题,叶新睦认为,从新技术入手提升运营效率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迄今为止,国家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冷链网络体系,也没有严格的标准,所以行业缺乏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设计。比如贵州的很多贫困地区,为扶贫建设了大量冷库,所以除了几个一线大城市以外,贵州的冷库仓储资源是最多的,但其冷链运营系统水平还停留在20年前。
所以,从系统入手可以提升冷链物流的软实力,比如现在大热的区块链技术,能把配送的所有流程环节连接起来。当服务商可以提供所有人都能参与的物流配送时,当物流成本可以压缩到满车去满车回时,当配送点的密度足够大时,效率和成本的问题就能解决。
太古冷链胡明亮从市场变化的趋势给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现在冷链正处于变革阶段,从原来单纯的分支属性逐步走向正规化。
因为客户需求始终在变化,所以如今的冷链结构从原来的直接接触商超、经销商,转变为线上模式、B2C模式,比如转到餐饮企业以及京东这样的电商企业。
另外,冷链企业间的应该相互配合。冷链企业的客户群体,有经销商,也有线上线下to C或to小B,业务是多元化的、分散性的,一家冷链企业不可能覆盖所有的板块。所以,企业间需要共同仓储、共同配送,比如相同业务层的可以合作建仓,这样每个企业都能做自己最擅长的业务,既可以强强联合,又可以优势互补。
夏萌认为,冷链的损耗高,对温度等其他特殊条件的要求也高,导致它的成本居高不下。所以,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物流业,冷链的投入回报周期慢,需要长期投资。但只要基础打得好,未来的市场份额就很难被撼动。
然而目前,冷链行业才刚刚被搅动起来。这个与「新消费」联系紧密的行业,无论在其他产业眼中还是在资本眼中,逐渐「热了」。这是给所有冷链从业者的一针强心剂,而真正要让这股热流良性循环,还有很多坎要迈。
冷链环境逐渐改善,现在正是一个好的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