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一艘邮轮将上海作为母港,至今正好已10年。
五年一瞬,上海已跃居全球第八大邮轮母港。从过去五年看,上海年接待邮轮量从208艘次涨至410艘次,出入境游客数从约36万人次到174万人次。随着规模不断增长,上海邮轮从业者已开始新的思考:上海与世界第一的差距在哪儿?过去五年真正收获了什么?
别人学不来的才是核心竞争力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友农至今还记得上海世博会时歌诗达邮轮首次停靠在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的情形。五年间,他看着“东方之睛”落成,看着吴淞国际邮轮港开港,看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邮轮来到上海。而他自己,也从宝山滨江委主任转任邮轮港公司董事长,做起专业“邮轮人”。
王友农办公室的正前方就是港口码头。相比漂亮的邮轮,他更喜欢观察建设中不断变化的码头。“等这一期工程到2017年投用,承载量能再翻番。”王友农笑笑,“不过,宝山区将邮轮‘十三五’目标定得‘低’:2020年靠泊500艘次,2016年我们计划的靠泊数已有502艘次,任务算是提前完成了。”
王友农并不太看重单纯的规模,“更重要的是让邮轮落下来,游客舒适起来,产业链条长起来”。比如邮轮维修,2015年1月,歌诗达邮轮在华润大东船厂大修,一笔生意就是1900万欧元,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承接大型豪华国际邮轮改建大修业务;又如航线产品,2015年3月,歌诗达大西洋号从宝山出发开启环球之旅,这是全球首个从中国母港出发的航线;再如邮轮制造,2015年10月,包括宝山区在内的六方共同携手创建中国邮轮制造产业发展联盟,第一艘“中国制造”的豪华邮轮将在上海开建。
“这些能力,没经历过肯定不会有;这些突破,没做过肯定无法实现。这些别人学不来的,才是我们要在未来竞争中保持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王友农说。
改善消费体验提升服务品质
2015年,当上海邮轮靠泊数量、接待人数再创新高时,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叶欣梁却开始进行一系列邮轮经济的反思。“都说母港对当地经济有带动作用,但对上海的拉动到底有多大,没人说得清。”中心副教授孙瑞红,则对邮轮靠泊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那几个冒烟的大烟囱,肯定对环境有影响,何况邮轮用油排放的有害物质,或比普通油要多。”
2006年第一艘邮轮将上海作为母港,至今正好已10年。上海开始对邮轮从更广层面考量,“邮轮不止是一只会生钱的母鸡,它会带来一系列好和坏的反应。”叶欣梁说,“过去没有一定经验与数量积累,现在已具备反思的基础。”
邮轮的性质,究竟是交通工具还是旅游目的地?游客船上发生意外时,应该谁来承担责任?当游客“霸船”维权时,又该由哪个部门牵头处理?能不能改变中国邮轮市场独特的包船制,与国际真正接轨?叶新梁曾赴世界第一邮轮母港迈阿密考察,从硬件、服务、产品一一分析,“说到底,邮轮是一项为了提升消费者体验的高端旅游产品,所有工作的核心都应以游客体验度为本,城市则应当依据自己的特点,专心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
改善消费者体验,真正提升品质,也是王友农最关心的事。“现在游客集中反映的是交通瓶颈,目的地体验不好,去了就是买东西。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直接面向旅客的服务平台。目前已签署的中韩邮轮跨境购物中心合作协议,可以使游客在上海就选择好产品,当地直接提货,时间省下来真正去玩。”
“走过五年,中国人开始慢慢认识邮轮,上海无疑已经走在前列,希望未来五年有更深度的发展。”叶欣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