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上海航保“软中心”还有多远

[日期:2013-03-18] 来源:航运交易公报  作者: [字体: ]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为当下不景气的航运业带出一股精气神儿。

    中央大政出,地方即刻响应。上海作为正在建设的国际航运中心,尤为关注航运保险“软中心”的发展力度,从2009年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到今年航运保险协会筹建将取得实质性进展,无形政策与有形机构互相配合,截至去年11月,上海的船舶险份额已占据全国近半壁江山。

    但在美好数字的后面,依然存在着一系列扰乱市场的顽疾。假单是否横行?保赔险为何外流?海外理赔点的覆盖范围备受争议。这个市场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健康,找出顽疾方能对症下药,直面问题,才能更快走向上海航保“软中心。”

近期,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为上海航运保险中心下达具体目标:加快上海航运保险“软中心”建设步伐。政策明晰了,落实还会远么

 

航运政策成气候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究其意义,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概念进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航运政策气候已成。

 

海洋强国目标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当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从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到奠定“海洋强国”的目标,这个过程大抵用了21年。1991年,美国发动以海空军为主的高科技战争后,首次冲击了中国的军事思想体系,中国开始意识到布局海洋战略的意义;2001年中国购入并拖回乌克兰“瓦良格”号航母,经过十年努力强化为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去年中国强势反对日本、菲律宾、越南对东海、南海等中国主权与领土的挑衅,出动海军、空军巡航,同时中国“辽宁”号正式入役,北斗导航基本完成亚洲地区的覆盖;去年下半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国家海洋局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进“海洋强国”的建成,力争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比重达到10%

 

    与目标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三条提振“海洋强国”的路线图,这成为达成目标的底气。首先,要完善远洋海军(舰队)的配套。以航母为核心,健全航母战斗编队,以满足“出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的需求;在2020年之前,完善北斗卫星在全球范围内的全覆盖,为中国远洋舰队提供最充分的服务。其次,实现“海洋强国”的核心目的,确保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益疆界”——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哪里,中国的军事保障力量就必须投射到哪里。为此,中国必须能“出三大洋”,具备两个地缘战略上的目标。第三,实现地缘战略上的配套。基本有两个:一是根本妥善地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突破及瓦解美日共同构筑针对中国的第一岛链,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出太平洋。二是建立海外基地,这是作为“海洋强国”不可或缺的条件,目前在印度洋已初具规模,有所谓“珍珠链”的说法,瓜达尔港即为其中之一。估计10年后,在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及非洲将可有十几个基地,为中国远洋舰队提供补给、修整与维修。

 

“软中心”孵化在即

 

    如果把“海洋强国”比作是下水的新船,那么航运金融就是这艘船舶航行的方向盘,而航运保险,许是鞭策其快速前进的引擎。在一系列政策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取得很大成绩,但这些成绩基本与航运保险无关,大多集中在港口及吸引服务机构入驻方面,包括连续七年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集疏运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大进展,服务机构在上海迅速聚集,航运公司总部和围绕航运服务的高端机构落户上海,中国海运旗下集装箱船队、干散货船队和油轮船队挤入世界前十强等。但这些美景最多只能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列为“硬中心”,而真正具有可持续,可以拿下话语权,被人敬仰的,是要建成如伦敦那般的“软中心”。正如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所言:“上海要软硬兼施。”

 

    近日,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根据“海洋强���”战略,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尤其是航运保险的“软中心”建设。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要从基础设施功能建设向航运服务机构的产业升级转化,走向航运中的软环境完善和整个航运产业链的发展。比如:进一步把航运中心建设和金融中心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互动共生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强化细化航运高端产业在上海的发展,既要吸引世界权威航运服务机构在上海的聚集,也要制定政策,促进各类航运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口岸功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带动航运服务功能和综合能力,吸引更多的国际中转,提升整个产业链。

 

    利好政策影响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吸引国内外班轮公司及其辅助业经营人的大举进入。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型班轮公司已全部入驻上海,中国最大的3家国际海运企业——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迁至上海,上海航运保险资源的丰富程度可见一斑。根据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统计,目前开展航运保险的企业有40家左右,专营船舶险的有25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300多家,拥有3家“航保中心”。另外,还有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船舶保险公估的公司——上海船舶保险公估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航运保险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除了中资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也想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分一杯羹。据了解,美亚保险、东京海上、三井住友等保险公司的航运保险业务在上海发展得都不错。2010年,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与上海浦东新区合作设立苏黎世国际航运与金融研发中心,专门从事国际航运与金融领域新技术、新发展、新趋势的研发。美亚保险则特别针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出了创新型险种——港口和码头综合保险、物流经营人综合责任保险等。专业格局形成之后,随着航运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的渗透,航运保险“软中心”的实现似乎已有东风。

 

利好政策相继落定

 

    2011年于上海航运保险市场而言,颇有收获。讨论多年的税后优惠政策尘埃落定。《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规定凡是在上海出单的航运保险业务,包括进出口运输保险、远洋船舶保险、集装箱保险等5个险种,均免征5%营业税。随即人保、太保、平安相继在上海成立航运保险运营中心,“三大中心”成立不久,去年一季度保费规模就超过2011年,船舶险保费实现14.44亿元,同比增长10.41%。根据上海保监局统计,2009年全年船舶险保费7.7亿元,但截至去年11月底,上海市船舶保险保费收入达22亿元,同比增长8.88%,占全国船舶险市场的41.39%

 

    1月份,阳光与永安航运保险运营中心也相继获得筹备批文,在半年筹备期内两家如能顺利开业,上海将拥有5家航运保险运营中心。之所以选择在上海设立航运保险运营中心,永安财险副总裁刘雄表示:“目前永安正值转型期,希望改变车险独大的局面,丰富财险业务结构,未来一两年中国以及全球的航运市场会迎来大发展,现在是较好的切入时机。”为了提振航运保险“软中心”建设,交通运输部正在与国家财政局就航运税收优惠进行沟通,未来有望在吨税制、所得税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除了已经出水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今年还有一大利好消息:成立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有望在上半年获得实质性进展。其实,早在人保、太保、平安三家航运保险机构在上海扎营后,成立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就被提上议程,该协会将定位为上海地区的地方性保险社团组织,会员为各保险公司的上海航运保险中心、各保险公司的上海分公司及相关中介机构,上海保监局作为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将指导协会做好相关工作。协会工作将体现六方面功能:一是实现航运保险行业的自律管理和服务;二是代表行业与航运保险领域内其他协会、组织进行沟通协调;三是开展国际信息交流与国际合作;四是培育航运保险市场的发展;五是培养专业人才;六是加强专业信息开发和应用。目前人保、太保、平安三家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已多次就如何为航运保险协会出力进行协商,协会成立后将改变各家公司单打独斗的状态,以求形成合力。

 

    从宏观面的“海洋强国”目标,到微观面的航运保险市场“软中心”建设,上来自中央,下来自地方,都出台政策扶持航运保险,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与伦敦抗衡,搭建“软中心”,还有尖锐的问题与遥远的距离。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