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年脚步的临近,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者开始踏上了返乡之路,而这之中有不少的快递员。近日记者明显感受到快递的派送速度慢了。那么在这个人工智能爆发,机器人逐渐普及的年代,离机器人实现快递配送的终极目标还有多久呢?
智能物流的层层晋级之路
据了解,现阶段中国物流市场需求差异性大,需求层次多,逐步呈现出了自动化为主流,智能化为趋势的特点。不过,物流要完全实现智能化还需要完成系统集成自动化、智能分拣系统升级化和物流机器人普及化三个过程。
不可否认,智慧物流推动了物流系统集成的快速发展。随着物流公司对物流效率要求的不断提升,物流中心也从局部自动化向全面自动化、无人化方向发展。可以说,物流系统集成在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第二个智能分拣系统方面,现在以亚马逊、京东和阿里为代表的龙头电商企业已经应用上了该技术,目前比较受青睐的智能分拣系统,已经实现了模块化设计,可对软包、异形件、纸箱、图书等各类货物进行分拣,分拣效率达4000-10000件/小时,分拣准确率达99.99%,破损率几乎为0 。
但是从技术方向来看,今后可能还需要开发处理多种类型、形状物品的自动分拣系统,进而提高系统处理效率,尤其是分拣系统的自动供件环节的效率。众所周知,在物流智能发展过程中,拣选和分拣是其非常关键的环节,自动分拣系统不仅能灵活连接输送设备,同时还能避免因人为的“暴力分拣”而带来的损失。
而在离普通大众最近的物流机器人阶段,虽然在2018年物流机器人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传统机器人企业、新兴物流机器人企业分别为行业带来了新产品,但是大部分物流机器人还处于测试、演示阶段。尽管去年9月14日,超级机器人分拨中心在圆通杭州转运中心正式启用。高峰期内,350台机器人昼夜作业,每天可分拣超50万包裹。但是究竟何时能够实现大规模商用,还需要画上一个问号。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不论是电商巨头还是物流平台,目前都将智能化纳入了末端配送中。2018年4月份,菜鸟末端配送无人车已经实现公开路测。随后其又推出了一款“菜鸟语音助手”,用来帮快递员打电话确认收货方式,这项技术在未来一天可为行业节省16万小时。
此外,饿了么、苏宁等包括快递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也瞄准了末端配送的环节。机器人、无人机等自动化水平都在快速的发展,使得配送变得更为智能,为实现终端无人化奠定了基础。
所以未来,智慧物流的形态可能是,无人车将外卖或包裹送到楼下,室内机器人再把它送到用户手里。
2018年智能物流厂商的答卷
回顾2018年,在物流行业中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包括了多种前沿技术的落地开花。例如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仓储体系逐渐出现且被应用。同时,无人车上路、无人机跨海……一系列无人化产品的出现,让自动化、无人化应用逐渐从前端的分拣、运输环节延伸到末端配送环节。从揽货到仓储,到分拨,再到配送,“黑科技”在各个物流环节的落地,推动着该行业从传统人工操作时代向数字化、智能时代转变更进一步。
可见,在快递物流领域,整个行业已经从“融资”、“上市”的浮躁中逐渐转向了人工智能和与 高科技结合的技术研发领域里。
而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在2018年“双十一”,多年前马云提到过的 “一天10亿包裹”预言成真的场景。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中国快递物流进入了“10亿时代”,更印证了在过去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物流行业一直在进行的数字化升级的成功。
“一天10亿包裹”并不是终点,而是未来常态。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快递行业正在呈指数级快速增长,在此过程中,数字化和智能化无疑是最优解决方案。
2018年,包括菜鸟、京东在内的物流平台全面布局了IoT+人工智能,构建了智能物流骨干网,并加速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一大批包括无人配送站、智能语音助手、刷脸智能柜在内的新技术在行业内广泛落地,引领行业加速智能升级。
“物流业在智慧物流的大旗下,迎来了一个产业再造。”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曾表示,智慧物流带给物流业最大可能的变革,是通过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在内的移动互联技术,使分散的个性化的小批量运输和物流服务,短时间围绕枢纽进行快速聚集成为一种可能,为运输和物流网络赋能,实现网络规模经济。
他还谈到“接下来,我们需要把物流网络的建设和依托物流节点提升效率和价值,作为发展智慧物流的重要方向和任务,同时也是利用智慧物流技术改造传统物流服务的重要内容。这其中需要智慧物流技术将交通和物流高度融合,这种融合体现在专业化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上。”
末端配送的短板何时能补齐?
城市末端的配送,一直以来都是行业痛点。同时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权威机构预测,城市配送市场预计2020年将超过2万亿元。高达85%的白领每周工作时间超过了40小时,每一栋写字楼就是一处即时配送的高密度终端。但写字楼严格的门禁管理导致配送效率十分低下。
这也是物流企业,机器人企业当下共同面对的行业难题。
去年11月22日,京东物流配送机器人智能配送站在长沙正式启用。载有用户包裹的配送机器人编队从站内依次发出,完成了全球首个由机器人配送任务。而整个配送过程中,只需要工作人员完成按照地址将包裹装入配送机器人的步骤,最后配送机器人会将包裹配送至消费者手中。
据介绍,首个京东配送机器人智能配送站占地面积600平米,设有自动化分拣区,配送机器人停靠区、充电区、装载区等多个区域,可同时容纳20台配送机器人,完成货物分拣、机器人停靠、充电等一系列环节。
此外,在今年的CES上,普渡科技发布新一代智能配送机器人HOLABOT,这款机器人能够实现高效的全场景物联打通,突破园区梯控、门禁系统的限制,实现机器人自主通过闸机,搭乘电梯等工作流程。
同时,搭配梯控模块技术、跨楼层导航算法等,HOLABOT在跨楼层配送中可实现自主操作电梯到达指定楼层,实现3D的全域配送,满足多楼层场景的配送需求,平面转立体,配送大升级。
作为普渡科技的第三代配送机器人产品,HOLABOT同样支持普渡的多机器人调度系统。单台机器识别到周围的环境信息,能共享给其他工作中的机器人,完成数据链云端传输,实现最多100台机器人同时运作,可满足大多数复杂场景的需求。
不过,普通的单体机器人在面对像写字楼这种超密度终端需求时,可能会略显笨拙,因此有些机器人企业已经在做终端配送群体机器人的解决方案,让末端配送变得更加简单。
比如,近期YOGO Robot公司就发布了YOGO Station智能配送站。据悉这是全球首创的终端配送群体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首次实现了覆盖“接收-暂存-分拣-递送-提货-反馈-退货”七大环节的无人化配送流程。
YOGO Robot创始人赵明称,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急速上升,未来作为劳动力密集行业典型代表的物流业,必将出现机器化作业。他认为,骑手到达写字楼后,只需把货品放入智能存储分拣柜,即可转身离去。配送机器人会听从调度,自行乘坐电梯与“客户”交接,做到真正意义的终端“无人化”,这也是其商业价值所在。
Station测试效果显示,它可为外卖员减少平均每单10-15分钟的配送时长,单次配送能节约30%的时间,使得外卖员在一天内可多配送50%的单量。据了解,YOGO已经拿到了企业订单,并开启了在地测试,多款产品已在上海虹桥万科、国投大厦等终端累计工作超过4000小时。
YOGO Robot创始人赵明还谈到,“机器人本身的价值,取决于它如何帮助整个行业降本增效。单体机器人,只能解决行业中的一环;我们希望这次发布的YOGO Station智能配送站作为一个系统,能帮助配送终端降本增效,优化全行业的服务质量。”
从2018年到今年年初的各个物流配送机器人企业接连发布的新品来看,仿佛解决末端配送短板的脚步日益临近,不过我们还应注意到,这些产品还处于试商用阶段,未来是否有新的难题还需要观察。
可以肯定的是,2019年物流行业的末端配送将迎来巨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