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公路货运企业多在静静观望;而未来,公路货运企业仍将小心试探。《忐忑》会成为2011年公路货运业发展的主题曲吗?
观望
北京南郊,一个稍显安静的物流园区内,43岁的李奎生近十年来第一次悠闲地吃着早餐。
从最初为别人开货车,到自己买车,再到成立目前这家货运公司,李奎生在公路货运市场摸爬滚打已经快10年了。以往这个时候,他不是正在路上奔波,就是在公司给员工布置一天的工作。但现在,他给司机们放了短假,并为此推掉了一些客户的单子。
李奎生不时抬头看向窗外。一场突然而降的大雨,使物流园区的地面上有些积水。一辆辆重型卡车、半挂车露天停靠着,车轮浸泡在水里。原来在这个园区内,许多货运企业老板都作出了和他一样的选择。
之所以将公司运营按下暂停键,是因为7月1日刚好是《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正式实施的日子。新规将“治超”作为重点之一,惩处措施更加严厉,不仅罚款更重,而且吊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做法,可以算得上是致命打击。这显然让许多公路货运企业感到不知所措。
在新规面前,李奎生承认,心里的确有些忐忑不安。在他看来,在中国公路运输业,货运超载超限之所以普遍存在,主要是因为运营成本太大,而利润又太低,甚至有“不超载就赚不到钱”的说法。如果各地都严格执行“治超”的话,公路货运企业的生存状况可能会变得更加艰难。
实际上,有些企业面临的状况可能会更加恶劣。例如,《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相关条款中,对货运车辆长宽高标准作出规定,这对于汽车物流、大件运输企业而言,无疑是个巨大考验。有数据统计,目前国内在用的车辆运输车大约4万辆左右,长度在22~25米之间,远远超过条例规定的限制。可以说,在我国汽车物流行业,绝大部分商品车运输都存在超限问题。“治超”已实行了多年,这次力度能有多大?包括李奎生在内的人们,似乎难以作出判断。于是,静观其变,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试探
7月1日的京港澳高速北京至河北段,车辆明显没有往日那么多。即使有大货车飞驰而过,也大多是空车或是装载不满的。尤其是重型货运车和商品车运输车,更是鲜有踪迹。
不但路上车辆不多,即便是有运输任务的,也并不太急着赶路。在高速路旁的加油站停车休息区、国道边上的停车场里,停着许多大型车辆。在一个快捷酒店附近的停车场,一位司机从酒店中走出来,抬头看看天气情况,发现雨已经停了,然后走到自家货车前。他并没有开车继续赶路,而是招呼同伴去酒店多休息一会儿,“等晚上再走,那样更安全”。
在新规面前,公路货运企业大多不想做“反面典型”,因此不是减少发车数量继续观望,就是少装货物试探虚实,或者干脆就像李奎生一样将业务暂停。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
整整一个上午,李奎生的手机不时响起,基本都是对方准备出车,来询问公路上的执法情况。而根据各方反映的信息来看,预想中的“治超”行动似乎没有如风暴般袭来,有些地方反而比平时还容易通过。时间临近中午,一些车辆开始进出,物流园区内逐渐热闹起来。
公路上到底管的严不严?从外边进来的人都在说着自己的感受。
有人说,和平时差不多,超载严重的都被拦了,而一般的运输车都能顺利通过;有人说,没想像中那么严重,即使超载被查到,也没有重罚;有人说,似乎各地还在准备期,没见到联合执法的人员;还有人介绍了自己被“网开一面”的幸运遭遇,“今天早上从天津拉货回来,在河北境内正好遇到治理超载超限的人。他们说今天就免去处罚,先让你过去,但从这以后不要再超载了,否则无论罚款与否,都得卸货。”
看上去还算风平浪静,可这不会是暴风雨到来前的预兆吧?“大限”到来后的波澜不惊,反而加剧了人们内心的忐忑。尤其是当一些小道消息不胫而走的时候。
“听从北川回来的朋友说,大车都停在路上不跑了,那儿每一个路口都有交警……”
“今天河南焦作查的厉害,好几辆车都被路政开走了……”
“在武汉白沙洲附近有抓车的,连空车都抓了7、8辆,别的车也不敢跑了……”
“我们公司的一辆车在通辽被扣了,后来核对了一遍企业信息后,就又放了……”
事实上,全国各地目前力度和进度并不统一。当一些地区开始对超载超限启用“重典”的时候,而像广东等地则仍在部署实施阶段。而更多的省市,则将在7月中下旬陆续展开专项行动,进行集中“治超”。
“有的地方管得紧,有的地方又显得十分松。目前各地信息又不十分透明,这让企业可怎么办啊?”这样的叹息声,代表了所有人的想法。
迷惑
新规施行首日,一切似乎仍不明朗,如同当日北京的天气。雨过天未晴,凝重空气混合着夏日的闷热,让人们胸口感到有些不通畅。临近傍晚,浓浓的雾气又渐渐涌起。
对于从事公路货运的人来说,并不喜欢这样的天气。而新规实施后,在具体执行中的朦胧状态,也让人感到郁闷。李奎生深知,公司的业务不可能一直暂停下去,客户那边已经连续催了几次,如果再不送货,则可能会终止合作关系。而公司上下几十人,也真的耗不起。可现在在企业成本高企的环境下,如果不超载运输,又很难挣到钱。这样的尴尬处境,让许多公路货运企业陷入迷茫。
同时,高速公路收费、过路过桥费等各种名目收费,已成为货运企业不可回避的成本支出。让人不解的是,现在通行费用尚未降低,严厉“治超”又将执行,双重压力下,哪里才有公路货运业的生存空间?这是李奎生的最大迷惑。
7月2日傍晚,一辆商品车运输车从北京南六环路驶出,进入通州马驹桥的一个停车场内。司机王雪峰从天津过来,虽然一路上很顺利,但他也有一肚子抱怨。因为车体总长要在标准之内,每次就只能装6辆丰田轿车,“以前要比这拉得多,现在每天不得不多跑几趟,挺麻烦的”。他知道国外运输轿车的车辆都很长,国内汽车物流企业使用的大多符合运输需要,也不会对公路造成破坏,可现在为什么非要改为长度短而且不实用的车辆呢?这是汽车物流企业的迷惑。
7月3日中午,在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廊坊三河市,一辆标有“中国公路”字样的执法车停在道路旁边,而在其前后则停着十多辆重型卡车。一群司机正围着两个执法人员试图解释着什么,还有几个司机则正在焦急地打着电话。大约两个小时候后,“中国公路”已经离开,转而是“交通警察”开始执勤,所拦截的车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先前被拦下的多半是运输建材、水泥等重型货物的车辆,问题基本是超载超限;现在拦的主要是各种厢式货车,涉及到车辆改型等等问题。
打此经过的人知道,“治超”已经有了实际行动,但让公路货运企业不明白的是,如果各个部门只是各管一段,如果只是又多了一个罚款的理由,“治超”真的能起到应有的目的吗?如何保证执行力度与强化监管机制?这是各界最为关心的一点。
车,还是那辆车;路,还是那条路。业内人士都在提醒,许多问题,不会因一项新条例的实施,立即迎刃而解。许多迷惑,也不会因一段时间的集中治理,而不再成为问题。“治超”的难题,同样如此。